小瓦斯奎斯谈多纳雷比赛
新京报:中国的情况呢?陈志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唯一的依赖,所以这个是有差别的。
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决定了物流成本成为加工贸易企业选址布局的关键因素。在铁道部支持下,开通了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运时缩短一半,运抵欧洲比到长三角还快2天,而运费相当。
我们采取措施将笔记本电脑零部件70%至80%本地化制造,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电脑加工的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达到了比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更低的效果。 第四,形成以人为本的员工服务新模式。正确的做法是:夯实制造基础,补上薄弱环节,抢占高端领域。在铁道部和海关总署的支持下,中铁集装箱公司、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公司3家联营,共同分享南线货运带来的利益,并帮助协调返程运货。 第三,搭建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创新内陆保税区监管模式。
每百亿美元账户,可为主办银行带来0.5%至1%的中间业务收入。在一头在内、一头在外新模式下,生产供应全流程的企业集聚,必然对新技术催生旺盛的需求,研发机构也需要跟进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及时解决技术来源和提高技术支撑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关起门来搞建设转向通过开放促发展,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先例。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变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
(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举托两头的大事,既有利于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发展经济。社会领域既有事业也有产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一、正确认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危机中提出绿色新政,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扩大开放,也有一个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问题。
进入专题: 十二五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十二五时期,要适应世界格局深刻变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一)国际环境的新趋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近期五项重点改革措施,逐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我国发展到今天,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如不尽快补上,就会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后腿。
热钱的涌入也会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冲击。核心是要大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建立起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业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
对能够引进的技术,应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搞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缩短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促进经济转型,也要创新体制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中的转变,也是调整结构、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
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突出矛盾,采取有力举措,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实践表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推动科学发展根本上要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我们应当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
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这事关全局。
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二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加强和改善社会建设。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是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现在,我们既需要也有条件加强社会建设。